还有不置可否,她一直理解的似是而非。翻到不置可否那一页,不置可否是指不说对,也不说不对。出自宋·汪藻《浮溪集》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李晨一直理解为保持默认。真的是离题万里啊。“好丢人。”李晨吐槽自己,捂着脸,想起了前世微信上常用的捂眼表情包。
李晨一向有自知之明,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,就立刻付诸行动。到期末考试前,每天不离身的成语字典,已经被她翻的起了毛边,塑料皮也裂开了一小部分。但她会在乎吗?不会,前世她给儿子买了那么多书,甚至课本都是两套,有用的习题册都是做完一本,再买一本新的。她喜欢的书,都是读一本,收藏一本。现在尽管花的是父母的钱,她也不太不好意思。考一个好点的大学,毕业多挣钱孝顺他们就是了。
平时和刘力一起出去吃饭,都是顺带考他的成语,和刘艳夜跑,也是成语不离嘴。成语成了李晨生活的一部分。她在使用过程中,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。她隐隐感觉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。前世姐考研去了京城北外高翻学院,她的同传英译中学的最好,同学都夸她出口成章。姐说,她准备考研时,把学校图书馆中文部分,去京城后,国家图书馆的中文书架部分,几乎看了个遍。这都是功底。
期末考试,学校非常重视,分了两天半,严格按照高考来进行。黑板上也写了“严肃考纪”四个大字。一人一桌,按照名次,打乱班序。李晨居然和刘艳排在了一个考场。第一场进场时,两人相视一笑,一个眼神就懂了彼此之间的加油。这个考场基本都是年级四十以内的。李晨排在中间偏后的边上。她心里吐槽,“我这也算和各班大神一个战壕呆过了吧。可惜没有手机,无法拍照留念。”都是考试熟手,很安静地传卷子。铃响开始答卷,铃响放下笔,收卷。放进信封,由监考老师拿着胶水,一个个挨着贴封条。九零年代的考卷,不像前世两千年以后的考卷,制成书狀,方便翻页。现在的都是四开,分割成四个16开,反正面都有,中间有写名字,考号,身份证号的学校的骑缝线。所以监考老师临收卷半小时,按惯例提醒学生检查是否漏页答题。翻起来非常麻烦。十几张16开裁好订在一起,不香吗?李晨开始怀念2000年以后考试的试卷了。
虽然吐槽试卷翻起来不方便,但答题李晨可一点不含糊。她早非吴下阿蒙了。语文作文答题采用了她总结的写作风格,用了她认为的成语和名言警句,诗句。比如,她在讲到破釜沉舟,孤注一掷的大无畏勇气时,她情不自禁地使用了文天祥的,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她还想到了戊戌变法失败,六君子谭嗣同临死前留下的写的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”她仿佛看到了前人在写诗时的神情,明白了他们的心意,通过他们留下的文字,明白了面对挑战,面对沮丧,面对失败,面对挫折,要永远保持一颗大无畏的心,透过文字,后来人和写作者有了心灵的沟通。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吧。
英语她考不好就说不过去了。尽管没有像其它科一样投入精力,但是身边整天有刘力跟着,见缝插针地提问,李晨也无形中复习了一下。话说回来,刘力自从英语过百之后,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,放松了很多。透着精气神。有时还能跟李晨开个玩笑。轮到李晨打扫卫生,他都给包了,有时打热水也给李晨捎着。看着他充满笑意的眼神,李晨无奈,只好说:“谢谢你了。”
数理化答的也还可以。只是不管是数学,物理,化学,总还是有一道题她做的不顺手。好在她不气馁,尽力就好,把前面的基础题,中等难度的题给拿下,确保一道不错。
考后一周后发成绩,按照高三惯例,没有放假,好多家长,也不时地来看孩子,带换洗衣服,带好吃的。所以晚自习,经常有同学不在。氛围比较轻松,不管谁过生日,都买一袋子糖,分给每个桌几块同乐。班主任专门开了班会,发成绩单,每个人都在上面,除了班级排名。还有一个全市排名。李晨语文首次突破120,达到126,她记得自己考了好几次126了,这数字挺好的。数学135,物理132,化学131, 英语149。总分673。排名第四,第一考了690。和第二差了7分。进了全市前50名。她都有进步,好像进了年级前20。英语一直都没掉下来,一直给她提名次。
李晨特高兴,其它四科只要保持不低于130,她的语文终于迈过了120大关,作文档次提了一档,客观题只扣了10分。语基错一个。有同学考的不好,晚自习趴着无精打采,还有的女生哭了。有男生来问李晨借英语卷子。李晨给了。刘力下课也想叫住李晨,“我去跑步,”“那我和你一起吧。”刘力嗓门大了些,“我有人了!”李晨说完,就赶紧走出教室,后面隐约传来一阵哄笑。
夜跑时,说起成绩,分享各科的得失。刘艳的语文也突破了120,121,她本来数理化英就好,数学142,物理140,化学141,英语138,特别匀乎。“宝宝,我也想要你的成绩,”李晨和她撒娇,“你的英语绝了。我要是英语和你一样,我过700了。”刘艳照嘻嘻。边跑边聊天。
寒冷的夜空并没有吹散两人的热情和谈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