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仔细一想,咦,不对啊,你们直接去找沈羡导演不是更好吗?
这纪录片也是沈导做出来的,你跑这边沈导又看不见。
当然,这些也就是他在心里想想,作为内部人员,他要比外人知道的多。
其实沈羡导演对《修文物》这部纪录片其实也很重视的,为了保证质量,剪辑的时候都把这边的工作交给了其他人。
但是纪录片的播放和宣传是由纪录片频道来做,沈羡他们没有办法干涉。
所以,至今也就连个官博都没有,还得他们帮忙在微博上转发一下。
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纪录片频道对这个片子不重视,毕竟才三集,他们看完也就觉得有点意思,至于真觉得能够这么爆发,完全没有想过。
只是为了给沈羡一个交代。
他们的重心都放在了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上面。
这两档纪录片都是沈羡的策划案,虽然经费都需要的不多,但是两者有明显的区别。
《修文物》的所有权归沈羡所有,播放时收益沈羡拥有分成,播放之后的所有收益都是沈羡的。
后面的拍摄也是需要给沈羡分成收益。
但是《国宝会说话》不一样,沈羡只拥有第一季的分成收益,至于后面再次拍摄的季集收益归纪录片频道所有。
能够有这样丰厚的收益,其实和沈羡目前的身份没有关系,纯粹就是策划是沈羡所有,按照台里的新规定,必须要分成,只是多少的问题。
所以纪录片频道才用了这样一个办法。
以高收益买断沈羡的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后面的制作权。
沈羡也无所谓,本来他也只是想把这两档他喜欢的纪录片制作出来,展示给这个世界的人们看,顺便再给自己制作的综艺多一点热度。
并不是因为钱的关系,否则的话,他也不至于扔下《百元的幸福》,直接制作新节目。
别看《百元的幸福》制作成本很低,就以为收益也低。
但收益高得吓人,第一季纯收益,超过三千万,百分之三千的利润。
而且还只是第一季,严重被低估的第一季。
也就是说,沈羡在办公室里面什么都不用做,一个季度就能拿到最少三百万,未来甚至更多。
这档节目虽然流程非常简单,但是其中有很多细节可以改变。
台里的人预计这档节目最起码能制作五年以上。
不是五季,而是五年,因为这档节目改成周播节目,一年四季,五年就会录制二十季。
里面的收益可想而知。
但是沈羡完全没有想过,直接就跑出来制作新节目。
同时心里还在想着第二季直接交给别人制作。
这样的话,沈羡虽然还有收益,但是收益随着播放时间越来越低。
最终不再享受节目收益分成。
这些沈羡都想过了。
其实他想的很简单,什么成为富豪,努力赚钱,都是虚的。
其实人最重要的是过得幸福,钱不能少,但是也不需要太多。
足够就行。
所以,看到一档因为经费原因挑出来的节目产生这么高的收益,沈羡完全不担心钱的问题,只是想把自己脑海里的那些经典全部拿出来。
于是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了《国家宝藏》的制作。
同时还有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以及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两部纪录片的制作。
但是谁都不知道,《修文物》居然突然就爆火了起来。
简直太突然了。